在面临印尼年底到次年初所谓“清关红灯期”到来前,众多有意出口该东南亚大国的贸易商已在加强警惕。此前多位曾有对印尼出口经验的外贸业者指出,印尼海关的“红灯”与“绿灯”划分早已是当地一条潜规则的存在。一旦所出口的货物被认定处于红灯期,清关时间将大幅拉长,货物滞留海关数月并非耸人听闻。此时,严格的海关审查与额外的手续可能令企业面临包括额外费用、存储成本增加以及货物贬值在内的多重压力,对未做好准备的外贸从业者来说,这无异于一道狭窄的瓶颈关卡。
印尼的红灯期大多集中在年底12月到次年3月,这段时间内,印尼海关及其他执法部门联合对进口商品展开严查,从而保护本土企业免受外来竞争的冲击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这种特殊政策与印尼本地产业链扶持政策紧密相关,官方通过对某些进口品种类实行更加严格的管控,遏制低价进口商品对本地厂家造成的冲击。近一年来,印尼政府对进口货物、特别是纺织品、电子产品、陶瓷类制品及其他消费品的管制力度前所未有地加强。今年全年,印尼当局多次查获并销毁大批涉嫌非法进口的货物。相关数据对比显示,原产国统计的对印尼出口金额与印尼当地进口记录间存在巨大差异,这直接促使印尼加大打击力度,以减少贸易差额和不公平竞争现象。
今年6月,印尼贸易部宣布对从鞋类到陶瓷等进口产品征收100%至200%的保障性关税的计划,重新启动保护本土产业的措施。此举在当时就已敲响预警,让有对印尼出口计划的企业意识到清关难度正不断上升。7月,印尼正式成立了整顿非法进口的特别工作组,对纺织品及纺织制品、电子产品、鞋类、服装、陶瓷以及美容和化妆品等重点商品加强监管。10月,印尼工业部再度出手,对16种工业产品强制执行印尼国家标准(SNI)。这些举措叠加下来,使得印尼各大口岸在年末时节纷纷进入“红灯”状态,各主要码头、仓储点的检查强度显著提升。
尽管情况严峻,但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,其市场潜力不可小觑。外贸商家在决策时不应轻言放弃,但必须更加谨慎。除开在发货前须确保收齐货款,还需在货物品类、数量及特殊要求上与印尼当地合作伙伴或进口代理人反复确认沟通,了解最新的海关政策变化与进口准入门槛。值得注意的是,许多印尼当地企业进口权资格差异较大,有的进口商虽具备进口许可证(API)与Master List,但并不代表可无障碍通过清关。当操作不当或进口商资质较浅,遇查验概率便会上升。此时,有经验的从业者建议采用DDP(Delivered Duty Paid)操作,即通过有实力的进口代理抬头统一办理全程通关,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不熟悉当地政策而带来的风险。
与此同时,有出口经验的企业鼓励在订舱时向船公司申请14天免柜期,以防清关久拖不决致使柜租成本飙升。在货物抵达印尼后,必须在30天内完成缴税手续,否则超期存放将面临被送往相关监管机构的仓库,超过1至3个月仍未处理的货物更可能被拍卖处理。严苛的规定要求出口方在装运前的每个环节做好全面审核,务必确保货单、发票、提单COPY等文件与实际装柜货物信息严格匹配。在印尼,若货物信息与文件不符,罚款金额十分惊人。简写或省略明细在其他市场或许勉强可行,但在印尼这种高风险管控市场,必须提高细致度,货物细节应尽量完整准确地标明。
在2016年后,印尼对部分产品的检验标准也更加严格。例如LED灯、旧机械、旧机器及纺织品等类别需要在装柜前进行SGS检验。这一环节在出口国申请完成后,由承运人提前预约装柜前检验。如果顺利取得证明,则到达印尼后的清关难度会大幅下降。专业代理商在此时扮演关键角色,他们可在出运前帮助审核所有证件文件,预先排除可能造成清关困难的漏洞。通过严谨筹备与多方协助,出口商有望在严苛环境中依旧保持业务的可行性。
另一个需要格外重视的环节是印尼FORM E的查证风险。印尼对原产地证书的查验力度逐年增加,不谨慎处理可能导致清关严重受阻。对长期耕耘印尼市场的外贸人士而言,此刻正是互相提醒注意的大好时机。唯有在产品合规、文件齐备、代理可靠、沟通到位的情况下,企业方能在印尼海关的红灯期与高压管控中突围,将潜在风险降至最低。
© 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 沪ICP备2023007705号-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9912号